top of page

東協戰略政策對話強調災害韌性

已更新:2023年2月24日

東協災害管理委員會(ASEAN Committee on Disaster Management, ACDM)在今(2022)年8月19日於新加坡舉辦「東協災害管理戰略政策對話」(Strategic Policy Dialogue on Disaster Management, SPDDM)。此為東協一項年度活動,亦是ACDM重要活動之一。今年SPDDM的主題為「災害韌性是當務之急:我們準備好了嗎?」(Disaster Resilience is Now: Are We Ready?)。


  此次會議中強調,由於受到氣候變遷的影響,未來自然災害的發生將更加頻繁和嚴重,因此必須加強國家抵禦災害影響的能力。新加坡通訊及新聞部兼內政部第二部長楊莉明在會議中附和了聯合國(United Nations)聲明,並提到:「氣候變遷是我們這個時代的決定性議題,其說明了它如何加劇東協地區受到自然災害的衝擊」。在楊莉明的演說中亦強調:「我們將可預見海平面上升、天氣模式發生更極端的變化,而這些都使自然災害更頻繁地發生」。


  在2020年東協歷經了530起自然災害,到去年幾乎增加了三倍之多,達到1,400起。去年在東協地區,自然災害總共造成1,000多人死亡、16,000多人受傷及超過350人失蹤。去年東協經歷最嚴重的自然災害之一,是颱風雷伊(Rai)或菲律賓稱超級颱風奧德特(Odette),其在2021年12月重創菲律賓,造成400人死亡。對此,楊莉明列舉了三種東協國家應關注之方式,以實現2015年《巴黎協定》(Paris Agreement)中抑制全球升溫幅度1.5度之目標。這三種方式分別為:建立災害韌性、建立合作夥伴關係及創新。


  首先,最重要的是建立災害韌性。楊莉明引用了國際永續發展研究所(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ISD)的研究指出,在強化基礎設施的災害韌性上每投入1美元,就可以相應節省倘需重建基礎設施所需的4美元。因此,「預防總是勝於治療」,我們需要改變思維方式,以認知到投資基礎設施的災害韌性和早期預警系統的重要性。


  在建立合作夥伴關係方面,楊莉明指出,鑒於自然災害的複雜性,每個國家都無法獨善其身,東協國家間應與夥伴彼此合作,建立災害韌性。而在災害管理方面重要的夥伴包括:非政府組織、公民社會團體以及企業社群等。楊莉明更強調,企業透過在投資決定中納入氣候考量,以及減少碳足跡,使其在災害管理中扮演重要角色。


  最後,是促進災害管理的相關創新。楊莉明認為,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及機器人技術的發展,具有提高災害管理效能之潛能。AI技術或許能更準確的預測災害的發生,並提供應對者更長的準備和疏散時間,而科學研究則可能發展出新的建築材料及技術,以更好地抵禦災害所造成的衝擊。


  此次會議由新加坡民防部隊(Singapore Civil Defense Force, SCDF)、東協秘書處、東協人道援助協調中心(ASEAN Coordinating Centre for Humanitarian Assistance, AHA Centre)和瑞士開發合作署(Swiss Agency for Development and Cooperation, SDC)共同協辦。與會者約有130名,其涵蓋有災害管理、環境、氣候變遷、婦女、私部門及學術界等領域。


【由黃苡嵐報導,取材自Manila Bulletin,2022年8月20日】

28 次查看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