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東南亞經貿工作推廣平臺第十九次會議「川普關稅政策 - 對新南向國家與台灣經貿合作的影響」視訊研討會重點紀實

  • 作家相片: TASC CIER
    TASC CIER
  • 6月24日
  • 讀畢需時 6 分鐘

已更新:6月26日




由中華經濟研究院臺灣東協研究中心主辦、中華民國全國工業總會協辦的「川普關稅政策 - 對新南向國家與台灣經貿合作的影響」平臺會議於今(2025)年6月19日圓滿落幕。本次會議榮幸邀請到外交部亞太司翁永輝參事、經濟部產業發展署產業政策組盧碧黛副組長為本次會議作開幕致詞。接著,由中華經濟研究臺灣東協研究中心徐遵慈主任、前駐越南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石瑞琦特任大使、美商鄧白氏台灣分公司呂苑玲數據長,就美國總統川普關稅政策對新南向國家的影響進行專題報告。在綜合座談上,邀請到臺灣產業界代表與會,分別爲KPMG安侯建業聯合會計師事務所稅務投資部林棠妮副營運長,以及越南製造及加工出口(控股)有限公司劉武雄董事長,共同針對新南向國家與台灣經貿合作前景進行討論與交流。本次會議為線上會議,並在Youtube上同步播放(連結),提供有興趣的社會大眾日後點閱,以促進國人對川普關稅政策以及台灣與新南向國家經貿的瞭解。


【外交部翁永輝參事、徐遵慈主任與講者、與談人合影/攝影組】


本次活動首先展開三場專題演講,接著進行綜合座談。首先,由中華經濟研究臺灣東協研究中心徐遵慈主任以「川普關稅政策 - 對新南向國家與台灣的影響」為題進行報告。隨著川普重返政治舞台,川普2.0的對等關稅政策成為全球關注焦點。此政策主張對所有進口產品徵收10%至49%的對等關稅,其中預計對東南亞11國的平均關稅稅率高達30.9%,而中南半島五國中有四國關稅超過46%。新南向國家中如越南,近三年對美順差超過千億美元,成為美方關稅焦點。


目前,美國與多國進入90天的暫緩期及展開談判,東南亞諸國如越南、柬埔寨、泰國等紛紛提出降低關稅或擴大對美採購,如農產品與能源合作。在臺灣方面,中華經濟研究院調查指出,許多臺商選擇暫緩在越南的擴產計劃,但迄今並未決定大幅調整供應鏈,因此預計不會出現大規模供應鏈移轉趨勢。同時,目前美國雖豁免對筆電、半導體等徵收對等關稅,但未來是否維持仍存變數,特別是半導體供應鏈中的氣體與化學品並未被豁免。


此外,「洗產地」成為另一大爭議。越南被指為中國商品轉口主要地區,已承諾加強查緝與原產地規則修訂;美國更要求越南降低對中國中間財的依賴,可能對臺商供應鏈運作造成嚴厲挑戰。川普2.0政策下,臺商需面對關稅、匯率、規範等多重壓力,預計未來投資佈局將更加集中於東南亞與北美。然美國政策不確定性升高,企業唯有提前規劃、分散風險,才能在新局勢中維持競爭優勢。


【中華經濟研究臺灣東協研究中心徐遵慈主任演講紀實/攝影組】


前駐越南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石瑞琦特任大使以「川普2.0 -越南的挑戰、因應與美越關係的前景」為題進行報告。面對川普2.0關稅政策帶來的衝擊,越南在2025年展現出強勁的應變能力與多方面的戰略布局。今年對越南而言具有多重歷史意義,既是越戰結束50週年、中越建交75週年,也是美越建交30週年,這些節點都加深越南在中美博弈下的戰略地位。美越關係持續升溫,自2023年提升為「全面戰略夥伴關係」以來,雙方合作快速擴大。越南不僅正考慮引進美國軍事裝備如F-16、採購波音飛機,也積極回應美方在供應鏈重組、原產地管理等方面的關切,甚至答應加入「Starlink」星鏈計畫。此外,越南也強化對洗產地的監管,例如由政府接管產地證明核發權,並大舉查緝仿冒與中國進口產品,造成當地小型商家倒閉,顯示政策執行決心。


在經濟轉型方面,越南推動大規模內需擴張,包括南北高鐵與胡志明市捷運等數百億美元工程,以降低外部貿易與投資不確定性的衝擊。政治上,越南持續進行組織瘦身與反腐行動,獲得多數民意支持。外交上則展現彈性,除接受美國航母訪問,也於6月宣布加入金磚國家夥伴機制,平衡中美關係。總體而言,越南在川普2.0衝擊下並未被動承受,而是「借力使力」,將危機化爲轉機,加速體制與產業升級。


石大使以「審慎樂觀」為結語,認為越南具備地緣與人力優勢,政策連貫性與執行力亦相對穩定,若能持續深化改革、提升施政效能,將可能在2026年十四大後迎來新一波發展高峰。

【前駐越南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石瑞琦特任大使演講紀實/攝影組】


美商鄧白氏台灣分公司呂苑玲數據長以「美川普關稅驅動亞太貿易新商機的量化分析與市場布局 - 以台灣與印度為例」為題進行報告。鄧白氏以全球256個辦公室所蒐集的實證數據,從市場、產業到經營面,提供臺灣企業具體的風險評估與策略建議。首先,從市場面觀察,美國對全球貿易逆差高達1.2兆美元,其中亞太地區是重災區。衡量各國逆差佔國內生產毛額比重上,越南因與美貿易熱絡而風險最高(約25%),臺灣與泰國則居中。根據鄧白氏季度企業信心調查,臺灣企業的樂觀指數下跌25%,資通訊(ICT)產業對未來銷售價格信心跌幅高達36.5%,顯示關稅與供應鏈問題衝擊嚴重。

產業方面,臺灣出口對美依賴度最高的前三大產業為資通訊、電子零組件與金屬製品,合計占比超過七成,其中金屬產業(特別是鋼鐵與鋁)尤其面臨高關稅。為應對變局,企業須思考產業升級與市場多元化。鄧白氏的關稅風險敏感指數結合關稅幅度、對美依賴度、出口多元性與市場集中度,量化每項產品的風險高低,作為日常經營策略參考。


在新興市場選擇上,較受臺商青睞的國家包括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和墨西哥。其中,印度因投資信心強、對美對等關稅稅率較低,且生產轉移趨勢明顯,成為熱門佈局市場之一。目前印度已代工全球15% 的蘋果手機,有望持續增長。此外,印度的有機化學品、半導體及電子產品受政策補貼與外資支持,亦具高度潛力。


在經營面上,台灣企業須強化數據治理,提升風險辨識與創新能力。鄧白氏鼓勵企業以數據為基礎,從三步驟實踐轉型策略:掌握市場脈動、精準辨識風險、積極推動創新與數位轉型。



【美商鄧白氏台灣分公司呂苑玲數據長演講紀實/攝影組】


在綜合座談上,本中心邀請三位講者與兩位產業界代表,與主持人及線上觀眾共同針對川普政府的關稅政策及其對臺商的影響進行深入討論。其中,KPMG安侯建業聯合會計師事務所稅務投資部林棠妮副營運長指出,過去中美貿易戰促使企業供應鏈轉往東南亞,如今對等關稅延伸至全球,代表單純再轉移產地不再具風險避險效果。短期而言,建議企業主動進行產品、產地及稅號盤點,以評估產品是否落入最新對等關稅範疇中;中長期而言,企業可透過「首次銷售原則」或其他移轉定價安排來降低完稅價格,同時還應強化供應鏈能見度與多元化,例如多地分散生產基地、資訊透明化等。


三陽集團之越南製造及加工出口(控股)有限公司劉武雄董事長表示,其企業在越南營收中有一半來自對東南亞與歐洲的出口,因此受美國市場影響較小。但對臺灣整體車輛零組件產業而言則是影響重大,保桿、外觀塑膠件等售後服務零件將面臨高達32%關稅,對出口定價與利潤造成壓力。此次關稅衝擊為「動態事件」,目前效應未明朗,應靈活調整策略以因應變局。


此外,2025年越南內需市場出現疲軟,第一季摩托車銷量下跌至3-5%,反映外資廠商減產或停工對就業與消費的連鎖效應。目前,許多臺商對於90天後(至7月9日)美國是否取消加徵關稅仍持觀望態度。面對訂單不穩定的情勢,企業首要任務是調整產能並降低營運成本,接著就是配合生產地政府政策,並且因應客戶暫緩出貨的情況,啟動訂單轉向安排等因應策略。

【綜合座談徐遵慈主任與講者、與談人合影/攝影組】


本次「川普關稅政策 - 對新南向國家與台灣經貿合作的影響」平臺會議圓滿落幕,本中心致力於擔任東南亞重要議題之產官學平臺,將持續針對當前國際政經情勢變化與東南亞重要議題辦理研討會,促進我國知識社群對東南亞議題的相互交流與認識。如欲進一步知道本中心相關資訊與活動,請參考中華經濟研究院臺灣東協研究中心官方網站(連結)或Facebook粉絲(連結)專頁。


講者簡報:


Comments


版權所有:台灣東南亞國家協會研究中心  
Copyright 2025 Taiwan ASEAN Studies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

886-2-2735-6006, 886-2-2735-0199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