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世界最具企圖心的貿易協定TPP浮上檯面,學者們擔憂這個具爭議性的架構在保護投資者、強化了大財團利益的情況下,削弱國家的主權。
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是一個範圍很廣的協議,涵蓋全球百分之四十的貿易量(或貿易額),目前參與國有澳洲、柬埔寨、加拿大、智利、日本、馬來西亞、墨西哥、紐西蘭、秘魯、新加坡、美國及越南等12國。美國是TPP談判之主導國,企圖藉由強化合法的企業保護方案,降低貿易限制、促進工作機會成長並且鼓勵企業投資。
但學者們指出,TPP因為有投資地主國爭端解決機制(ISDS),讓外國公司與國家發生糾紛時,有權透過國際仲裁機構來控告政府。在這個體制下的投資者,特別是跨國大財團,可以控告政府,但是政府卻不能對跨國公司採取相對應之行動。由此看來TPP恐怕圖利各國的大財團,財團的權益凌駕於國家和個別消費者之上。此外,這個解決機制也可能使國家負上鉅額賠款,ISDS對於口袋不深的開發中國家更是大風險,而且可能會威脅到他們實行健康和環境法律。
昆士蘭科技大學的智慧財產權專家Matthew Rimmer表示:「和ISDS有關聯的TPP成員國政府都將面臨極大的風險,TPP是一個極度單邊的機制,提供特別的權利給外國投資客,但本國的投資者卻沒有這種權利。」
這個問題在澳洲已經變成了很熱門的議題。澳洲於2012年推行菸草材料包裝法律後,便被菸草巨擘Philip Morris控告,但是坎培拉拒絕透露對於Philip Morris索賠的控訴案,而Philip Morris則聲稱該法破壞雙邊投資協定。
此外,烏拉圭下令將健康警告標示在香菸的包裝後,Philip Morris亦提出相同之控告。此現象也使億萬富翁比爾蓋茲和麥克彭博設立基金,支持開發中國家之政府與菸商進行訴訟。
根據聯合國貿易發展會議(UNCTAD)統計,近年世界上公司控告政府的案件數量逐漸增加,1987年到2014年間,共有608件已知的案件,其中更有四分之一發生在最近三年。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大部分的訴訟都是由已開發國家的企業提起,特別是設於美國、加拿大和其他歐盟國家之企業,這類訴訟約占百分之八十,雖然較少已開發國家面臨這種案件,但這類案件正不斷增加。
前任澳洲貿易促進機構的首席經濟學家Tim Harcourt形容ISDS為一個鈍器,雖然可以保護公司的利益,但是給予跨國公司權利控告國家可能不是建立自由貿易機制的好方法。保護投資者的方式應是在該國建立公開透明的機制,然而目前ISDS的仲裁過程包含了許多黑箱作業。
這些議題在美國也逐漸受到關注,包含具有影響力的民主黨參議員Elizabeth Warren。她提到:「ISDS將讓跨國公司挑戰美國的法律,也很可能從納稅人的口袋拿走很多的賠款,而且並不需要在美國當地審判。」
但是關稅暨貿易總協定(世界貿易組織之前身)首位澳洲主席Alan Oxley則說ISDS圖利國際大企業是過份渲染,「國際仲裁法庭對於解決賠償爭端很有效率,能讓外國投資客不需獲政府批准就有自行申訴的權利。」
澳洲外交部已經發了一封「迷思對現實」的TPP文件,強調ISDS審理委員會並不能推翻國內法院的決定,亦不能強迫澳洲改變其法律。 現任職於墨爾本皇家理工大學APEC研究中心的Oxley則提到:「如果你和某人談論到TPP,他們將會說這是一個很好的想法,反對的人僅占少數而已。」
資料來源:雅加達郵報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