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經濟研究院台灣東協研究中心於2011年5月24日舉辦「2015東協整合願景」國際研討會,邀請來自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越南、柬埔寨等研究機構學者,與國內學者從政治安全、經濟和社會文化等層面,共同探討東協共同體的整合之路,以及對加強台灣與東協合作關係的啟示。
中華經濟研究院梁啟源董事長於致詞時表示,台灣是東協重要的鄰居和貿易夥伴,詳細檢視東協共同體的進展,將使台灣了解整合後面臨的挑戰,以及可扮演的角色。外交部沈斯淳次長則在貴賓致詞中指出,馬總統就任後,推動兩岸雙邊正常交流,也促成了台灣與新加坡進行經濟夥伴協議談判、與菲律賓研議司法互助,以及思考投資印尼摩洛泰島開發等多方面的進展。而台灣在東協國家投資累計達670億美元,每年赴東南亞達100萬人次,東協國家在台工作的勞工有30萬人,顯示台灣與東協國家關係緊密,也應建立經常性對話管道,推動民間互動。他相信如此的良性發展將能帶來更多的互惠利益。
在東協政治安全共同體方面,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黃朝翰(John Wong)教授著眼於分析東協特色的區域合作模式,他指出東協模式是一種建立在妥協、共識、包容與相互尊重的態度與互動,因此在政治場域中能夠經由較為非正式的協商與取得共識的氣氛下,討論彼此共同的利益,避免觸及爭議性的議題。不過,也由於此,各國承擔的壓力和決心較小,導致東協在區域整合的進展上相當緩慢,仍偏向一個鬆散的團體,內部難以取得實質的凝聚力。
越南外交學院外交政策與戰略研究所阮雄宋(Nguyen Hung Son)副執行長則分析,東協政治安全共同體是不斷演進的概念,東協內部已逐漸在人權、海事安全和爭端調解等方面建立規範,對外也推動或擴充許多區域會議的規模,然而如何在國家與區域的利益間取得平衡,以及面對近年來中國、印度崛起,美國再次積極涉入亞太事務等情勢,東協須採取一個更為平衡的途徑,兼顧其對外關係和內部共同體的形成,以獲得最大利益。
在東協經濟共同體方面,東協與東亞經濟研究院的狄奧尼索奈傑克(Dionisius Narjoko)研究員特別著眼於中小企業在未來東協經濟共同體的發展。他表示東協國家逾90%的公司為中小企業,人數占各國就業人口的45~92%;然而資金短缺、員工數量與能力的不足,以及法令限制等因素,對東協的中小企業的成長造成一定阻礙,他認為東協是時候主力培植中小企業,在目前相關的推動措施中強化監督機制、為東協中小企業量身訂做適當的政策條款,以及建立相關的評估機制,以促進各國的中小企業發展。
新加坡國際事務學院謝秀瑜(Chia Siow Yue)高級研究員則闡述東協經濟共同體的進展和挑戰,他指出東協經濟整合主要在透過經濟規模增加,拓展其全球的利益,而對內部的整合關注較小。他認為目前來看,2015年完成經濟共同體其實有若干的難度,尤其在服務業自由化、貿易便捷化、資金自由流通以及技術勞工的移動等方面,不過他認為如能有金融、人力和技術等資源支持各國政府的政治意志,經濟共同體即使延後也將能夠完成。
而柬埔寨發展資源研究院賴瑞史傑(Larry Strange)執行長則以柬埔寨為實例,探討其融入東協經濟共同體的歷程。他指出東協法律文件的翻譯進度落後、對於東協經濟共同體創造的優勢不夠了解,以及民間企業組織鬆散等,都使得柬國對於東協經濟共同體的關注程度不大,因此他認為東協應提供更多促進民間認識和參與的機會。此外,在許多東協相關機制如大湄公河次區域計畫等,賴瑞史傑執行長也指出,應將區域和次區域的計畫與有關國家個別的雙邊互動進行整合,達成比較好的協調,以助相關政府更有能力推動和執行。
在社會文化共同體方面,泰國發展研究院經濟發展與收入分配暨政策研究計畫部門的宋柴(Somchai Jitsuchon)主任指出,東協各國的社會發展和它的經濟發展一樣,彼此間有著極大差異。他從一些經濟指標分析東協的社會現象,例如健康、教育和貧窮程度,足以反映東協經濟發展的不同程度;然而,另一些如青年就業率、女性參政權,或甚至是碳排放量和林地範圍,則不見得反映在經濟發展程度上。他認為未來東協將進入一個不對稱且不同步的發展過程,例如更自由的勞動力流動,可望令技術性勞動力短缺的公司獲益,卻可能影響半技術性勞動力的移工;然而,長遠來看,勞動力自由流動所帶來的競爭,將增進勞動技能和生產力,並迫使政府提升教育品質,以更加符合市場需求。
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顧長永教授則表示,東協社會與文化共同體有七大特色,包括促進機會平等、積極培育人才、落實社會正義、永續發展環境和自然資源、公民參與政策制定、人民身心發展健全,並調適在地文化傳統與區域認同間的互動。以上七大特色有賴東協社會文化共同體的四大核心要素,即建立一個照護社會的共同體、管理經濟整合的社會衝擊、提升環境的永續經營、加強區域的社會內聚力等,以獲得最適當的發展。為此,東協各國持續努力消除區域內的貧窮,強化社會福利體系,加強傳染病的防治,推廣科技文化,並建立有效的危機管理機制。顧教授認為,一旦將東協社會文化共同體制度化,它將會是從單一到複合的過程,並擴及至鄰國,使得不論是東協加一、加三或加六,都會成為區域整合的最佳典範。
在加強台灣-東協合作關係的啟示方面,印尼科學研究院政治研究中心安娜伊莉莎白(Adriana Elisabeth)資深研究員指出,在農業、食品安全與保存、能源安全、外籍勞工權益、災害防治等產業與議題上,台灣和印尼有很大的合作空間,即使在外交政策上印尼仍將依循一個中國原則,但若從務實的態度著眼,台灣應被印尼甚至整個東協視為具有潛力的夥伴。
中華經濟研究院徐遵慈副研究員與葉長城助研究員則探討台灣面對東亞地區多軌自由化的政策選擇,包括東協區域的相關整合、台灣與東協國家的雙邊發展,或是新進的多邊組織如TPP(跨太平洋)等。他們認為基於台灣與東南亞國家存有緊密的經濟關係,東協應該發揮更具創意的思維,在一中原則之餘為其成員國與台灣創造更有利的互動環境,如成立共同的企業委員會或特定部門別夥伴;同時, TPP是台灣參與亞太經濟整合另一個可能的機會,其成員都是台灣重要貿易夥伴,由於TPP是APEC下的架構,台灣是APEC一員,參與的政治困難度將較小,但台灣必須先調整其產業體質及做好相關準備,以因應這個高度自由化的協定。
成功大學政治系宋鎮照教授則提出在東協共同體整合過程中,台灣的機會與策略。他表示兩岸簽訂ECFA後,台灣的經濟競爭力與外資吸引力增加,正是參與區域經濟整合的時機,台灣尤其可在經濟、社會、文化、產業、科技與教育等面向給予東協共同體實質的協助。而在策略上,他認為台灣應尋求在東協區域整合中的利基以維持其經濟優勢,因應中國大陸日益升高的勞工成本將其勞力密集產業轉往東南亞國家,運用彼此文化多元的優勢與東協展開文化創意合作,甚至可透過東協既有的相關發展機制,如大湄公河經濟合作或人力資源訓練等,尋求參與的機會。
本次會議到場聽眾近150人,不僅吸引政府部會及學界人士到場,更有許多來自產業界及一般的社會大眾參加,對於東協各個共同體的發展與願景,表達關注和興趣。而在台灣與東協的關係方面,與會者也和各講者就各種可行或具有創意的合作形式進行熱烈討論,儘管和東協整合之路一樣,台灣與東協增強雙方關係的途徑也必須「逐步漸進」,不過各方意見確實在台灣參與東協區域合作上,激發許多不同的思考。
場次一:
東協政治整合:現狀與展望
主題:「東協模式」下的區域合作:問題與展望(英文)
講者:黃朝翰教授級研究員,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
場次二:
東協經濟整合:現狀與展望
主題:美夢成真? 中小企業發展在東協經濟共同體的實踐(英文)
講者:狄奧尼索奈傑克研究員,東協與東亞經濟研究院
主題:2015年東協經濟共同體與更深化整合之政治經濟進展(英文)
講者:賴瑞史傑執行長,柬埔寨發展資源研究院
場次三:
東協社會文化整合:現狀與展望
主題:邁向東協單一共同體:發展議題的人性面向(英文)
講者:宋柴主任,泰國發展研究院,經濟發展與收入分配暨政策研究計畫部門
主題:東協社會文化整合之發展及前景(英文)
講者:顧長永教授,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
場次四:
東協整合:台灣與東協關係的啟示
主題:東協-台灣關係中的機會與障礙(英文)
講者:安娜伊莉莎白資深研究員,印尼科學研究院政治研究中心
主題:台灣面對東亞地區多軌自由化的政策選擇(英文)
講者:徐遵慈副研究員,中華經濟研究院;葉長城助研究員,中華經濟研究院
Comments